根據仁安醫院資料,川崎症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疾病,患者一般是1歲至5歲的兒童,該症會引致全身血管發炎,令患者會持續出現發高燒、嘴唇脹紅、淋巴腫大、眼紅等,全身亦會出紅疹,尤其會在卡介苗接種位置出現紅疹。
由於川崎症與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徵有點相似,患者會出現發燒症狀。濕疹患者,會出現全身紅疹,因此容易被混淆。若患者延遲就醫,會有可能引起併發症,令心臟動脈腫大,形成血塊,絕對要把握黃金治療時間!
1. 持續高燒:病人會持續發高燒約39-40度,且超過5天。
2. 結膜炎:雙眼結膜充血,但不會有分泌物。
3. 嘴唇乾裂、泛紅、草莓舌等。
4. 淋巴腺腫大:頸部淋巴腺腫大超過1.5cm。
5. 皮膚出現紅疹:可能是紅斑、蕁麻疹等。
*若兒童出現以上症狀,建議先聽取專業醫生的意見。
繼歐美地區4月陸續出現川崎症症狀兒童,抗體檢測發現可能曾染新冠病毒。醫管局此次特別成立小組,以跟進川崎症的兒科病人,在今年患川崎症的病人驗抗體,結果有14名患者中,3人經覆檢證實沒中和抗體,排除曾受感染,另有兩人仍需進一步測試。此外,衛生署將安排3名初步陽性患者的家屬作深喉唾液病毒測試。
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,約9個月大的兒子,患上川崎症:「BB曾在上年立法會選舉前入院留醫一個月時間,雖然爸爸每天不能見很長時間,但感到BB很勇敢,爸爸還記得BB每次抽血時,叫喊的聲音,像樹熊般緊抱著爸爸的感覺!」
先前患上川崎症的兒子一直發高燒,找不到原因,父母也很擔心,後來有找到專科醫生才確診。顏汶羽說選舉時,每天也很忙碌,太太很厲害,BB入院時24小時,也在醫院陪伴著他。顏汶羽每日要奔走在不同社區,加上疫情關係,他也未曾試與BB外出玩耍。
仁安醫院資料指出,超過一成沒有妥善治理的病人會因而影響心臟功能,出現心律不正、心肌梗塞等。至於川崎症的成因至今未明,暫未被界定為傳染病。
目前川崎症治療方法是注射丙種球蛋白及服用阿士匹靈,以修復血管。雖然病發年齡一般在一歲以後,但過去亦曾有數個月大的嬰兒感染,並因持續高燒入院。
川崎症的後遺症與併發症
1. 心臟血管系統受損
2. 關節炎、關節痛
3. 膽囊水腫
4.冠狀動脈瘤
圖片來源:Facebook@顏汶羽FrankieNgan
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