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工焦躁不安、沮喪絕望?這可能不只是疲累,而是職場抑鬱的警號!精神科專科陳展浩醫生表示:「香港競爭激烈、生活節奏急速,加上經濟環境波動,不少打工仔長期處於高壓狀態,不僅影響工作表現,更有機會陷入職場抑鬱,甚至患上抑鬱症。」
陳醫生指出,長期熬夜、輪班及跨時區工作等會擾亂生理時鐘,構成身心負荷。此外,人際關係複雜、職位變動頻繁及業績要求嚴格等因素亦使打工仔壓力倍增,隨時引發「職場抑鬱」。
「職場抑鬱」雖暫未正式列為精神病,但症狀與抑鬱症近似,常見症狀包括自我價值感下降及情緒波動等,並常伴隨疲倦、頭痛等身體不適。患者的工作效率或會下降,甚至逃避上班,阻礙職場發展並形成惡性循環。陳醫生建議,若以上症狀於放工後仍未能緩解,且持續超過兩星期,應及早求助,以防進一步惡化成抑鬱症。
壓力管理是現代職場的重要課題,自我調節如保持規律生活、充分休息、適量運動及練習放鬆技巧能有效紓壓。另外,上班族應設下界線,將工作與生活分開,例如下班後不處理工作事務,也能有助放鬆。此外,作為家人和朋友可耐心傾聽、給予支持和避免加劇衝突。若症狀持續未見改善,應諮詢醫生及臨床心理學家以尋求協助。
萬一確診抑鬱症,醫生會因應病情制訂治療方案,當中或包括藥物及心理治療。由於傳統抗抑鬱藥具有較多副作用,例如引起顯著體重增加以及性功能障礙等,故醫生現傾向處方副作用相對輕微的新型藥物。這些藥物通過提升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,有效緩解情緒低落,助患者回復工作動力,亦可預防復發。心理治療則以認知行為治療(CBT)為主,幫助患者調整思維及行為模式,從而改善情緒及生活品質。而經治療後如患者的情緒漸趨穩定,可與醫生商討減藥的可行性,不少患者的病情能夠維持穩定,如配合心理治療更可相輔相成。
需兼顧家庭的雙職人士,因同時承擔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,形成職場抑鬱的風險更高。陳醫生分享一名33歲任職空中服務員的雙職母親,受長期跨時區工作和輪班工作困擾,加上育兒壓力與身材焦慮,經常感到沮喪和自責。某次工作時遭投訴「服務態度不佳」後情緒崩潰,丈夫察覺她經常坐立不安及頻繁嘆氣。起初她因擔憂藥物副作用而拒絕就醫,但隨著病情加劇,終接受藥物及認知行為治療,情況逐步改善,成功重拾生活平衡。
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