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着科技發達,不少為健康而設計的裝備和手機應用應運而生,將繁瑣的日常記錄工作變得簡單輕鬆,有些更結合了智能運算,追蹤長期病患者的身體狀況並提供即時提示,為健康生活打開方便之門。
科技代替傳統記錄飲食習慣

就以應對糖尿病為例,控制飲食和適量運動相當重要。不少患者會使用記事本記錄平日的飲食習慣,方便醫生診斷和跟進,不過假如大意忘記作記錄或遺失筆記,那麼患者和醫生都頭大了。假如患者本身就沒有記錄習慣,診斷就變得難上加難。如今病人可利用科技代替傳統的筆記簿,避免遺忘和遺失。
智能電話幫助患者維持理想營養攝取

管理飲食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一環,患者需了解食物的成分,例如食物所含的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和脂肪含量,以及食物對於血糖的影響從以改善飲食習慣。尤其對於身體對胰島素有抗阻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,如果能及早診斷,起初未必需要打胰島素針劑,反而多着重於管理日常飲食,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,養成均衡飲食的習慣,例如減少三餐正餐的分量,而每餐之間可以吃少量有益小食,如水果及果仁,就能維持理想血糖水平和維持心臟健康。如今有了科技的協助,憑着智能電話便能輕鬆記錄和提醒患者每日適當的營養攝取。
用適當器材跟進自己的血糖水平
在科技的幫助下,患者可透過血糖機監察血糖水平,了解日常飲食和運動習慣對於血糖水平的影響,從而透過日常行為持續改善血糖水平。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指數為5.7度以下,血糖達到8至10度(mmol/L)已屬偏高水平,不過不少糖尿病患者未必會即時感到不適。糖尿病患者空腹時的建議血糖水平維持於4至6度,進食後一至兩小時內則為8度或以下。糖尿病患者維持於正常的血糖水平可減低誘發併發症的機會,例如腎臟、心臟或神經線等併發症,如有適當的器材協助,可讓患者及時跟進自己的血糖水平。
患者情緒亦會影響血糖指數
除飲食習慣、運動量及藥物外,患者的情緒亦會影響血糖指數。部分患者在工作緊張時,壓力荷爾蒙會導致血糖水平大起大落。另外,女士在經期時的荷爾蒙變化亦會影響血糖水平。對於生活急速、工作壓力大的患者,可以利用科技產品或應用程式協助記錄飲食及生活習慣,了解生活模式對於血糖水平的影響,從而作出適當調節。
利用科技改善生活是世界大勢所趨,國際糖尿病聯合會去年12月發表了一項研究,指出一些流動健康方案,例如管理糖尿病的手機程式,能幫助香港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。筆者樂見科技的普及,越來越多嶄新技術和裝置融入健康生活,再加上醫生的意見,讓長期病患者的負擔大大減輕,享受日常生活的樂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