類固醇是治療許多疾病的常見藥物,不但用途廣泛、價錢便宜,截至今日,仍然很少有藥物能取代類固醇的治療效果。但是許多人害怕類固醇的副作用,擔心會造成肥胖、血糖升高、容易感染等現象,其實若非長期、大量使用,則無須過度擔心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。
類固醇是什麼?
類固醇其實是由人體自身的腎上腺皮質所分泌的賀爾蒙,又叫做「腎上腺皮質激素」,能夠幫助維持正常生理作用,像是調節血壓、生長激素的分泌、人體三大營養素的代謝、電解質的平衡,以及抑制細胞發炎與免疫反應等。腎上腺皮質激素主要可以分成兩類:一為醣化皮質荷爾蒙,二為礦物皮質荷爾蒙。
一般常見的類固醇藥物則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荷爾蒙,大多是指含有醣化皮質荷爾蒙的藥物,和人體自行分泌的荷爾蒙具有相同功能。
類固醇能夠治療小至過敏、濕疹,大至紅斑性狼瘡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氣喘、癌症等可能致命的疾病,並可分為口服藥片、外用藥膏、吸入噴劑、靜脈注射四種類型。
類固醇7大副作用
類固醇使用的劑量越高、時間越長,也更容易導致副作用,因此大部分是口服類固醇或注射類固醇較容易產生副作用。而多數患者只是在短時間內服用少量的類固醇,所以整體而言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。以下是服用類固醇可能出現的7種副作用:
1. 提高感染風險
由於類固醇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,減少身體發炎反應,長期下來不僅可能會增加感染細菌、病毒的風險,還可能會發生不常見的感染,一感染就變得非常嚴重,或是感染後不容易復原。尤其是每天服用4顆以上類固醇的患者,會比較容易引發口腔黴菌感染。
2. 可能導致骨質疏鬆
一般而言,長期每天服用4顆以上的類固醇,且要超過3-6個月以上,才比較可能會造成骨質疏鬆,原因是類固醇可能減少鈣質在小腸的吸收,進而抑制成骨細胞的增生。所以不是服用類固醇一定會造成骨質疏鬆,短期、服用較少量的患者,無須過度擔心。
服用類固醇的同時,可補充鈣片,並增加生活中鈣質的攝取,像是牛奶、乳製品、深綠色蔬菜、小魚乾、蝦米、豆類、黑芝麻等鈣質含量豐富的食物,而且要適當運動、戒煙戒酒,即可避免鈣質的流失。
3. 體重增加
類固醇會影響代謝並造成脂肪囤積,而且讓食慾變好,再加上運動量少,就容易讓人變胖。每天吃4顆類固醇的人,也有可能導致脂肪重新分佈,使臉頰變圓、肚子變大或長出水牛肩(後背肩頸長肥肉)。
但是這些副作用會隨著類固醇的用量減少和飲食控制而恢復正常,因此不需過度擔心,在服用類固醇期間,也可盡量控制碳水化合物、糖份和油脂的攝取,以維持理想身材。
4. 血糖增加
服用類固醇有時會導致血糖升高,也會抑制胰島素分泌,所以當出現明顯的糖尿病症狀,例如多吃、多喝、多尿、體重減輕(三多一少)、容易疲勞、抵抗力降低、皮膚產生病變、傷口癒合能力差等症狀時,則要懷疑是否罹患糖尿病。但是這種副作用通常是在長期、大量使用類固醇的情況下才會發生。
5. 水腫
若剛開始使用一天超過4顆以上的類固醇,可能造成體內水分、鹽分容易滯留而引發水腫,但這並非是類固醇傷害腎臟的緣故。因此在服用期間應避免吃重鹹、醃製、加工食物,就可以減少水腫的發生。
6. 眼壓增加
服用類固醇也可能導致眼壓上升,有青光眼的人不可以使用。
7. 其他
血壓上升、皮膚變薄、消化道潰瘍、疲憊、關節疼痛、肌肉僵硬等。